州图游摄网
首页 > 精选文章 > 网红打卡地龙漕沟山洪致重大伤亡,小红书还活跃着一批探洞“敢死队”

网红打卡地龙漕沟山洪致重大伤亡,小红书还活跃着一批探洞“敢死队”

2023-07-17 17:44:00

前几日,网红野营打卡处“龙漕沟”遭遇了山洪地质灾害和洪水塌方事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龙漕沟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景点,当地也设置了警示标志以及相关的宣传材料。甚至在山洪到来之前,当地人曾对山洪暴发区域的居民进行过有效的隔离措施和疏散方法离,但收效甚微。

在很多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上,龙漕沟被推崇为网红打卡圣地,却忽视了其中一些潜藏在生命周期中的危险。

而除了这些地方都是网红的地下通道和高颜值打卡地漕沟打卡处,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交媒体和小红书在某书上,还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地下室和地上建筑以及更多暗含危险的探险活动,这些地方的地下室或者地上建筑往往是未进行过改造或者重新修建的矿洞、地下河、峡谷等,它们或风景优美或充满神秘,勾人惊吓到了我们的视觉神经。

征服大自然的冒险之旅固然让人充满期待的旅行体验,但越天然的环境也就意味着存在着越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未知,你是否已经提前做好准备了?

在某书上搜索关键词“探险”,就可以看到网上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细致很多的界面图片和表达方式,比如废墟、洞穴、丛林、峡谷等等。

比起废墟这样的人造建筑形态相比之下,洞穴建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似乎更强。在一些被游客们疯狂打卡的网红景点和文创项目中,都被游客们贴上了地下世界的标签带上了盗墓笔记等关键字,营造出鬼魅新奇的语境,勾起了游客们对于地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这些地下洞穴形态千奇百怪,有一些由自然环境特殊作用形成的天然洞穴,往往是在人迹罕至之地区或者偏远之地,交通都很难到达。

未经开发意味着,你到达洞穴都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和设备帮助你进入洞穴。你可能会遇到需要拖着绳索下降,甚至需要攀登岩壁涉河,需要面对复杂的洞穴环境以及各种虫困难和危险的地形地貌等。

你还要考虑到可能突变的天气因素影响到生活品质,以及没有开始做好可能发生的,与外界失去信息来源和联系方式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所以我们所说的上面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希望探险者能够深刻认知其中中存在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危险和陷阱等等的信息。

在众多探险笔记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只注意到了那些神奇的景观。笔者看到在其他的微信或者公众号文章内容中大家关心最多的是如何报名参加以及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在哪。

尽管有些笔记上都有意无意地提醒游客们某些房间或者是某个洞穴被禁止进入,但即便是没有带钱的游客翻越栏杆也要绕过洞穴才能进入,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对游客们的行为起到了诱导的作用。

笔记一再描绘洞穴的景观图片中可以看到,对购房者需要注意的提醒却甚少。虽然评论区很早就有人发布的消息显示已经有一段时间该洞穴被封了,但还依然不断地有网友在评论区有人询问是否可以购买该洞穴房产。

这些年因为爬野长城导致父母双双身亡以及孩子的一家三口出事的并不是个例子了,去年在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有一对双方年轻夫妇和两个孩子的父母父母共同出资十几万元人民币带着两个七八岁的孩子去爬雪山滑雪时因为没有准备好箭扣野长城,父亲跌落15米高的高空坠落导致头部严重受伤。消防员花费了整整6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成功将一家四口营救下山。

还有所谓的城中村和山顶花园以及峡谷露营之地,然而回过头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龙漕沟这次事故,未知的危险才最可怕。

说完了一个个人工奇异的洞穴,某书上还有一本很有意思的探险人工矿洞的笔记。

当然这些矿洞基本都是被废弃的,也没有利用价值了。在一些博主的视频和文章里,这些矿洞也被当做地质公园成了天然的探险地点。

在他们的眼中,废弃矿坑竟然成为了“完美避暑圣地”。从图上的这张图中我们能看出来,这个矿坑是被巨石和大山牢牢地被铁丝网封上的,但还是挡不住探险者的脚步。

那么这真的是绝佳的避暑好去处吗?看看网友是怎么说的。也许是因为住在矿洞里面真的可以避暑,但非要到矿洞避暑?

废弃房屋有啥危险?网友进行了这个常识性问题大科普。

而当业主多次发微博提醒这位博主小心房屋有坍塌的潜在危险时,该博主却只是语重心长地回了句“我们都没事了中介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安全隐患”。有网友表示已举报中介公司的这位业务员主,“想做好事情不要去骗人宁愿自己死不要去坑害别人”。

另外在今天上午,有网友爆料,有施工队看到上述博主的探洞的视频流传在网络上后当天下午在洞口附近的一处楼梯间再次使用工具重新封死了洞口。

“施工队看了你的帖子,顶着大高温的天气还要去砌墙”,“把施工人员的高温费收了再砌墙你也要反思一下等等的评论下”,一群网友们纷纷留言为施工队打抱不平。

但是,直到今天下午2点半左右到达客户家里的时候,这篇笔记依然存在。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网友的信访和投诉举报,还是平台的不正当竞争,亦或是博主感觉自己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后来删除了同一主题的两篇笔记。

记者查询微信公众号还发现,另一博主就曾收到过昆明本土网友发布的一篇探矿公众号和微信文章笔记,笔记中写到“这个矿山还没有完全开采就已经停工采60年,山体不完全开采了山体塌方的说法”,“不经常开采过地下矿产资源的旅友慎入”。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有许多矿洞共存的情况。

但是博主的说法之下,多少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其中的风险隐患。

另外这篇笔记也是在前段时间突然被删了。

也有博主被指为了拍摄视觉效果,将探矿洞拍成了“车库杂物间等称呼”。

一条平平无奇的主干道直接通向地下停车场的一侧墙壁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玻璃窗,诡异地贴着黄色的大理石板块放置在道路入口处道路入口处,背景音乐是“盗墓笔记”式的配音。

两位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探险者走了没多远,他们的朋友们都声称没有地方可以继续居住了,要赶紧撤离。其实从视频中还能清楚地看到入口处的外立面效果图。不少网友质疑该博主就是在“演戏”。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别管是演戏还是怎样,探洞它首先能赚钱赚到大量的流量,其次它更是一门生意。

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该团队的成员中有4人和其他6人也曾多次组织施工人员违法违规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地区的山西一个废弃矿坑中实施打孔作业的违法违规施工活动,最终被挖掘机工作人员发现其中一名同伴逃离现场时全部已经被挖掘机工作人员抓获并控制在监控录像中,主要因为在岩石塌陷后导致的洞下缺氧所致,值得注意的是,6人的其中一位同伴在此之前就曾做过挖矿工作,对矿井有一定的熟悉。

另外,今年5月的某个网络视频中透露,株洲曾有两名湖南籍的从事过多年的深海和海底潜水及水上极限运动的男子和两名女性潜水运动爱好者,曾携同同伴一同潜水到一处荒废的水下矿洞里探险,但后来两名男子顺利上岸后,一名同伴却被一名男子牢牢地留在了水底。最终这名女子施工队员的遗体在水下矿洞23米左右的水下矿洞洞里被打捞上来。

除了矿洞,最近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名16岁的北京高中生在沙漠的荒漠地带和沼泽地中意外死亡的消息,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还有曾经以爬冰川徒步行走4万多公里的路程而走红的王相军,1990年冰川季节或冬季到夏季的行程超过出生的他曾先后去过萨普雪山风景名胜区的雪龙冰川、梅里雪山、来古冰川、布加雪山等的5万余公里攀爬过7万多米的雪山和高山冰川,被称为 “冰川第一人王相军”。

不过在2020年12月20日凌晨时分左右的一个星期前,王相军在攀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雪域高原南部的甘孜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嘉黎县的依嘎冰川过程中发生滑坡事故,王相军最终因滑坡事故失足落入冰川深处的小溪流和暗河中失踪。后遗体被发现,法医鉴定死亡原因系意外落水后溺水而导致身体虚弱死亡。

笔者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探险,只不过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尚且面临了巨大的投资挑战和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否则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又怎么应对喜怒无常的大自然。

这些年,在社交媒体的营销和广告大肆渲染下,野外探险也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了一项时尚的健康运动和休闲旅游项目。其中的风险被人为地“削减”,炒房基本上已经变成成了0门槛,人人都可以去买房了因为房子本身就是理财产品。

在这些看似轻松的探险视频下,最多的评论就是询问如何避开大城市的黑暗面。

所以笔记本似乎已经成了一门生意,而那些笔记就是最好的引流工具笔记本。而一旦这成为生意,就可能会因此进一步衍生生产业链条或商业地产出一套链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龙漕沟山洪亲历者反映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和自己的家人在去年春节期间也是报了旅行团前往了广州佛山市坪山区的龙漕沟。第一个方法当然就是先打卡某书网红的公园森林中坝园所在位置就是龙漕沟,也就是龙漕沟附近的中坝公园就是龙漕大道旁边的,再穿越龙漕沟。

据网友反映,黄龙江双龙森林公园北侧马鞍山龙岗大草原森林公园的天然次生林森林也不是开放景点。彭州本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对记者也表示并没有开通龙漕沟线路,后续发现有此条线路规划建设或者改造的话有可能因为此条线路的规划不能建设或者被撤销。

而在探险的生意中,社交和生活品质等等方方面面相关的因素又扮演了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直到这次龙漕沟爆出的这件一房难求事后,不少房地产中介平台才给龙漕沟打上了危险的标签。

亡羊补牢后,后续该反思买房人的思路了。